中信金總經理陳佳文在「淨零永續關鍵行動論壇」致辭時指出,歐盟將實施的CBAM將估計影響台灣超過3500家貿易商;昨(7)日,歐洲經貿辦事處經貿組組長楊藹羚(Aleskandra Kozlowska)與台灣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共同主持CBAM媒體說明會,會議中呼籲因CBAM已於今年10月試行,我國業者應盡快收集碳排資料,明(2024)年1月申報。同時,重申CBAM不該是台灣商品無法出口到歐盟的阻礙,而是雙方一同減碳的過程。歡迎閱讀本文,讓您對於CBAM有初步的瞭解。

CBAM全名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中文翻譯為碳邊境節整機制,其目的課徵排碳產業碳排放相對費用,以避免出現碳洩漏(Carbon Leakage)的問題。將產品進口到歐盟的時候,需申報相關產品的碳排放量,並購買碳憑證(CBAM certificate)方可將產品進口。(延伸閱讀:歐洲議會正式通過CBAM,台灣的各位不能再霧颯颯!)同時,未避免重複徵收,CBAM會評估企業在所屬國家或地區是否有繳納過碳費,來適度扣減其徵收金額。

CBAM第一階段涵蓋的產業(碳密集產業)有:鋼鐵、水泥、鋁製品、肥料、電力、有機化學品、氫氣、氨氣和塑膠;第二階段將擴及其他產業。根據歐盟統計,我國6成鋼鐵產能都進口至歐盟,去年出口高達3000億噸的鋼及鋼產品至歐盟,因此,目前對我國影響最深的產業為:鋼鐵材料、螺釘、螺栓等業者。但是,其他產業也絕對不能認為不關自己的事,就算您的產品沒有出口到歐盟,但您身為鋼鐵產業的上游,鋼鐵產業出口至歐盟的碳排放資料絕對需要向您蒐集上游資料。縱使您跟鋼鐵產業毫無關係,2030年將擴大到所有EU ETS覆蓋的部門,您或是下游客戶的產品將出口歐盟時,都將需要提交碳排放資料。

單位產品之碳含量X進口產品數量=產品碳排放量

公式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前置所需資料非常多又細又雜,建議企業可以盡早完成碳盤查,以備有產品源頭資料,在申報時可以加快速度,而目前為實施過渡期,因此繳交資料不需要第三方查證,2026年CBAM正式實施後,筆者認為碳盤查資料需要第三方查證的機率相當高。

2023年4月18日正式通過CBAM法案

2023年10月1日試行

2026年正式上路

2030年將擴大到所有EU ETS覆蓋的部門

無獨有偶,除了歐盟有CBAM以外,美國亦提出CCA(Clean Competition Act,中文翻譯為清淨競爭法案),對於進口至美國的產品將徵收碳排放費用。(延伸閱讀:美國碳關稅CCA與歐盟碳關稅CBAM即將上路,台灣產業如何應對?)您的企業已經準備好面對徵收碳關稅的世界了嗎?建議您盡早著手準備產品所需的碳排放資料,才不會在實際徵收時措手不及喔!

參考資料

中信金總座陳佳文:歐洲實施CBAM 估台灣3500家貿易商會受影響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10月已試行:我國179項產品受影響,官員籲業者盡快收集碳排資料

請問歐盟CBAM的計算依據及方式為何?

發表迴響

Trending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