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紅利普發氣候收入還利於民 | 永續報告書成CEO重要成績單 | 企業揭露永續資訊迎向淨零 | 花蓮第1座光電充電站啟用

碳紅利普發氣候收入還利於民

作者: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37916

 國際上針對各種碳權制度以及抵銷方式已討論多年,而什麼是碳紅利?碳紅利簡而言之就是氣候收入,也就是政府課收的碳稅、碳邊境税或是碳權交易的所得,依據不同方式分發給人民。而此政策也被認為更能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並促進一般民眾更好地接受減碳政策。 其實不論是碳稅或碳權交易,都常受到反對團體的批評。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認為此舉是用資本主義的方式解決資本主義帶來的問題,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將成本轉嫁於消費者」。

而碳紅利就是消弭這些批評的一項政策工具。因將徵收到的「氣候收入」再還給民眾或獎勵減碳有成的企業或家庭,一方面能補償民眾受到污染或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環境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避免消費者因為成本轉嫁問題被間接剝削。因此,碳紅利現金的回饋不僅能提高民眾對於減碳政策的支持,同時也引起全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

目前國際上也有幾個國家施行碳紅利制度成功的案例。其中一個是加拿大,將絕90%的碳稅收入都回饋給家庭支出,剩下10%用於教育和公共建設。另外一個例子是從2008年開始徵收碳稅的瑞士,將碳稅約三分之二的收入重新分配給居民和企業。剩下的三分之一則用來投資建築節能計畫和再生能源技術。此外,瑞士居民每年可通過健康保險帳單折扣獲得碳紅利在瑞士每位居民都規定要有健康保險。

而台灣的碳權交易所在今年8月也已揭牌,預計明年針對年排碳量逾2.5萬公噸的排碳大戶開徵碳費。台灣目前不論是碳費或是碳權交易制度都屬於剛起步,例如2024年碳費只針對200多家排放大戶徵收,且目前社會討論的價格落在每公噸300~500台幣,遠遠低於國際碳價。台灣若想要有更能促進公平正義的碳紅利,勢必未來價格要提高。此外,針對碳紅利的回饋機制要如何設計與應用、是否仿效加拿大或瑞士制度,也仍有許多討論與發展空間。

永續報告書成CEO重要成績單

作者:中時新聞

https://wantrich.chinatimes.com/news/20231114900156-420201

過往企業執行長的重點工作是努力拚業績,交出漂亮的財務報表,但在這波ESG浪潮下,永續報告書或許是比財報更需要掛心的重責大任。

以PwC於2023美國公司董事調查報告為例,有過半的公司董事表示已做好準備監督企業的ESG資訊揭露,該比重較2022年的25%大幅上升。雖然多數CEO做好準備,但其認為ESG議題與企業策略相互連結的比重卻從2021年的64%、2022年的57%下滑至2023年的54%。

面對ESG議題與企業策略相互連結比重的下滑,CEO也面臨兩大壓力,一、是儘管利害關係人對如何應對市場挑戰存在強烈分歧,卻期待企業領導人能夠解決重大社會問題。顯示社會大眾對於ESG議題理解度增加,對企業期望也提高。二、則是網路安全。美國上市公司在2023年年報需揭露董事會如何指揮及監督公司網路安全,並要求及時公告重大資安事件後,企業已經更注重網路安全。

對此,KPMG也提醒,企業應留意IFRS永續揭露準則的接軌與導入、碳權交易所的商機、供應鏈人權議題的監管力道攀升等,才能創造差異化的價值。資誠表示,全球淨零排放的浪潮和影響力加速企業進行轉型,也改變利害關係人對企業的選擇方式,促使企業參與永續行動。而安永也指出,在全球變革加速轉型下,應制定具競爭力且永續的策略,且透過數位科技持續創新。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的最新報告則是同樣提醒,地緣政治與極端氣候將持續影響全球能源市場,落實能源轉型並提升能源韌性已刻不容緩。

企業揭露永續資訊迎向淨零

作者:聯合報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7567752

為因應國際2050淨零碳排趨勢,國際許多非營利組織透過永續資訊揭露、供應鏈合作,以及產品設計應用等方式,導引資金投資方向並凝聚全球共識,逐步落實淨零排放、能源轉型理念和目標。

各國相繼推出碳費、碳稅、碳交易制度等法令與規範,且跨國企業須針對企業自身碳排放資訊進行盤查。從管制面向來說,如歐盟對受納管產品的生產地碳定價,若低於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碳價,則該產品進入歐盟關稅區,即須購買CBAM憑證;此機制將於2026年將正式實施。 再加上企業是否投入ESG永續作為,已成為投資人決策過程中的重要考量,並實質影響著資金流向,企業若想對利害關係人公開其環境、社會及治理相關資訊,則會導入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的永續報告格式進行資訊揭露。

金管會2018年起要求特定上市櫃公司應依照GRI標準,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2021年,GRI公布新版「GRI通用準則2021」,針對「石油與天然氣、煤炭、農漁業、採礦業」四種行業發布準則架構供企業參用,納入氣候相關「TCFD工作小組」從「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氣候目標/指標」等四個面向建立報告揭露架構,提供企業一套揭露氣候財務資訊的方法。後續將陸續發布包括再生能源、金屬加工等40種行業準則,企業可利用其行業準則揭露永續資訊。

除此之外,金管會於2023年更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將CSR報告書更名為永續報告書,要求資本額2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企業依照TCFD架構進行永續資訊揭露,實收資本額不到20億元之上市櫃公司,自2025年起也要開始編製。並規劃分階段推動企業採用IFRS永續揭露準則編製,直到2028年所有上市櫃公司都要依此準則揭露,資訊須於股東會年報中揭露,並與財務報告同時公告。

花蓮第1座光電充電站啟用

作者:中央社

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311140031.aspx

花蓮縣環境保護局近日在吉安鄉希望公園設置「綠能充電站」,遵循聯合國17項SDGs永續發展指標以及積極參與低碳永續,已被認證為低碳永續家園銅級認證的鄉鎮。

縣府今年在吉安鄉的綠能充電站,設有快充1座和慢充2座充電站,並附設具有環境教育意義的解說板。成為花蓮第1座以光電蓄電的充電站,不僅為當地的電動機車族帶來便利,更向環境永續發展邁進。花蓮縣政府環保局指出,這座充電站每年將減少約2.71公噸的碳排放,發電量約為5475度,為當地永續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此外,在此充電站的設計中注入環境教育理念,透過一個小問題,提出綠能概念,以強化民眾對太陽能板的認識。這個設計源自植物葉子的光合作用知識,讓民眾更加珍惜太陽能的能量,當來到充電站時,不僅可以享受療癒的綠意,還能夠深入了解植物葉子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生長適應策略。

環保局表示,持續推動低碳運具、低碳旅遊、低碳飲食、環保旅館等措施,實踐淨零綠生活的理念,設置綠能電動機車充電站,也為花蓮的居民提供更便利的生活選擇。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縣府將持續推動淨零綠生活的各項實質減碳措施,並且鼓勵全民參與,共同為花蓮打造環境永續,實現淨零及氣候變遷下的生活轉型,致力於成為2050年淨零碳排指標城市。

發表迴響

Trending

%d 位部落客按了讚: